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43章 大科普关于内书堂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瓜近期天天后半夜才能写出东西来,于是,日夜颠倒。

    ——今天上科普,瓜倒一倒时差。

    ~~~~~~~~~~~~~~~~~~~~

    关于朱瞻基创建的内书堂。

    现在的人其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。

    一种是说内书堂是为宦官专权擅政提供能力基础,是明朝宦官之祸的根源所在。

    另外一种是觉得内书堂提高了宦官的文化水平,帮助皇帝制衡了内阁。

    瓜比较占后者。

    本书写到现在,关于让小太监识字的事,都是一笔带过。

    是因为——

    在永乐朝,内书堂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张罗。

    哪怕到了宣德朝,也仅仅处于培养的阶段。

    真正太监的崛起,还是战神那一届。

    我看有评论说朱瞻基啥也不是。

    所以,在这里替这位瓜比较欣赏的六边形战士科普一下。

    【整个内书堂的发展是分阶段的,不是一下子就到位的。】

    总的来说,分了三步,由三个朝代接力完成。

    第一步——遴选识字太监。

    主要发生在洪武朝。

    朱元璋重组中书省、废除丞相一职,皇帝直面六部,成了比996还996的社畜皇帝。

    干了一段时间,朱元璋就吃不消了。

    于是遴选净身前就具备读书识字能力的太监——比如说犯了罪的权贵子弟、打仗掠夺回来的年轻人,以及各藩属国主动进献的太监。

    这些人的工作也就是读读上疏,整理一下东西,分担一下皇帝的工作。

    另外就是管理朱元璋设立的十二监十局三所为皇家服务的机构。

    所以,洪武朝,基本没有什么很出名的太监。

    第二步——培养有潜质的小太监读书识字。

    主要发生在永乐朝。

    进宫前就识字的太监实在不多,而且本身他们的背景就复杂。

    朱棣登基以后该用的、跟能用的都用了,还是觉得没人可用。

    这里有一点,朱棣信不过朝上的大臣。

    整个永乐朝,太监到处趴趴走,代天子出使,代天子巡视等等。

    人不够用怎么办?

    朱棣就想了个办法,从小太监里面挑选了一些人出来,用老太监教他们读书识字。

    因为朱元璋曾经禁止宫中太监识字。

    教太监识字这事并没有摆到明面上。

    太监识字的最终目的也仅限于辅助朱棣给百官的上疏分类汇总,标明轻重缓急,诸如此类。

    永乐朝出名的太监不少,大多都是正面形象,比如郑和。

    第三步——内书堂正式成立。

    宣德元年七月内书堂草建,《明通鉴》记载——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,专授小内史书, 选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。

    宣德四年,内书堂始建,隶司礼监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读书,定翰林官四人任教。

    从草建到正式建立,除了把这种大家不明说的事变成了一项制度以外。

    教太监读书的人也拔高了好几个层次。

    无论翰林修撰还是大学士,都是普通读书人家花钱都请不到的老师。

    这宫中的内书堂教学质量比明朝第一学府国子监一点不差,甚至更胜一筹。

    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    【以上这三步。朱家为什么这么走?难道老朱家的人不知道宦官的危害?想一想都知道不可能!】

    朱元璋建朝时候就严禁宦官识字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在朱元璋明令禁止的情况下,到了宣德朝还是走到了开设内书堂的地步,实际上是跟着当时的情况一步一步的调整而来的。

    后人骂朱瞻基,说他开启了祸端。

    但,朱瞻基是被逼到了这个份上。

    【这里就牵涉到明朝另一个大名鼎鼎的部门——内阁。】

    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    朱元璋在洪武朝为了有人辅助处理政务,置殿阁,这就是后来内阁的前身。

    永乐时期,朱棣正式启用内阁。

    无论殿阁还是内阁,在朱元璋跟朱棣时期可不是君臣共治,而是乾纲独断。

    朱元璋杀了很多武将,朱棣则是杀了很多文官。

    朱元璋跟朱棣两个人其实已经把朝臣都得罪光了。

    朱棣最后一次北征前,大牢关了不少文官。

    内阁作为朱棣近臣,权力非常小,风险却极其的大。

    钱少事多还高风险,任谁都不愿意打这样的工。

    到了最后,朱棣死在路上。

    当时随驾大臣是张辅、杨荣、金幼孜。

    具体怎么死的,至今还是有很多说法。这里就暂时不表了。

    反正朱棣一死,内阁的人就觉得,他们的春天终于来了。

    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,本身他就是个不爱且不善于舞刀动枪的,天生的文人阵营。

    朱高炽在性格方面,也不像朱棣那么不听劝,也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,永乐一朝,他一直是朝臣跟朱棣之间的润滑剂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